粽子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如果吃粽子的方法有所誤區,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在這里,小編要為大家來總結一下端午節吃粽子應該要注意哪些方法和竅門,千萬別錯過了。
粽子應趁熱吃
加了油脂、肉、蛋黃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對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來說尤其要注意。有些質量差的糯米在冷后會有變硬現象,五谷雜糧粽子冷后的回生現象很明顯。
粽子屬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吃更合適
因為早晨通常食欲不振,飲食數量較少,清香溫熱的粽子吃起來又方便,又讓人心情大好。
吃了粽子就要相應減少主食的攝入
素粽子的熱量沒有傳說中那么高,但畢竟屬于糧食,吃了粽子就要相應減少主食的攝入,否則會帶來過多的淀粉,引起體重上升,還可能過于飽脹,引起消化不良。
粽子不宜作為一餐當中的唯一食品,一定要配一些菜
因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較快。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因為他們的血糖控制能力本來就差,特別容易大起大落。
消化不良的人宜選清爽的北方小棗粽子
熱糯米本身雖然好消化,但和油膩的配料比如肥肉、蛋黃等混在一起,消化能力差的人吃了可能會感覺不舒服,另一部分人則容易上火。所以消化不良的人宜選清爽的北方小棗粽子。
少量粽子配合較多的蔬菜也會好一些
因體質不同,胃酸過多的人吃甜粽子可能不舒服,有燒心感,吃咸味的肉粽略好一些,少量粽子配合較多的蔬菜也會好一些。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最好禁食或少食
粽子蒸熟或煮熟后,性溫滯氣,并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進食后會增加消化酶負荷,加重胃腸負擔,故患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最好禁食或少食。老年人、兒童及消化功能較弱者更應慎食。患有糖尿病、膽結石、消化性潰瘍等慢性疾病以及腸胃消化功能較差的人不宜多吃,以免引起腸胃不適,出現肚腹脹悶、便秘等癥狀。

包粽子時宜用部分雜糧米替代糯米
糯米很不容易消化,且粽子本身已很油膩,因此食用粽子時最好搭配其他一些食物。此外,包粽子時宜用部分雜糧米替代糯米,增加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餡料宜減量使用,最好不要用油炒。
吃粽子時應細嚼慢咽
以每餐1個為原則,不要超過2個。食后若出現腹脹不適,除了應增加運動量以促進腸胃蠕動,還要多搭配富有纖維質的蔬菜、水果來幫助消化,如四季豆、芒果、蓮霧、西瓜等。
吃粽子時,最好喝一碗清鮮味美的湯
如冬瓜湯、竹筍湯、絲瓜湯等,之后在搭配一些口感清爽的菜品,如松菇蘆筍、涼拌苦瓜、香菇炒油菜等,以減輕腸胃壓力,避免消化不良。吃完粽子后,可以喝一杯清茶。有些粽子,比如肉粽,比較油膩,吃完后慢慢品一杯清茶可以降低油膩感,有利于身體健康。
注重高纖
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時間較長,胃腸排空需時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的癥狀,若主料能以部分的雜糧米、紅豆、薏仁、山藥、芋頭或紅薯取代,不僅可增加纖維質含量,減少腸胃負擔,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熱量
肉粽早已成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飽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雞肉、海鮮或魚肉取代,除了少油、低熱量外,還別有一番風味呢!
詳讀營養標示
現在許多包裝粽已經開始標示營養成分了。營養成分的標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與鈉含量,但消費者常誤以為營養標示上的數據就是一個粽子提供的熱量與營養素,正確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與一個粽子的實際重量去換算。因此,養成閱讀營養標示的習慣,購買符合個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讓這個端午節既美味又健康。
食物搭配
端午節前后可別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記其他種類食物的攝取,因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類食物中的主食、肉類與油脂。建議搭配時令蔬菜,餐后來一份水果,不僅營養均衡,還可過個輕輕松松、腸胃無負擔的端午節。
編后語:糯米很不容易消化,且粽子本身已很油膩,因此食用粽子時最好搭配其他一些食物。此外,包粽子時宜用部分雜糧米替代糯米,增加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餡料宜減量使用,最好不要用油炒。
【文章來源:天勢科技 http://www.hrbyingsi.com】